标准编号:GB/T 3729-2007,标准状态:现行。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乙酸正丁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和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由乙酸和正丁醇在催化剂存在下酯化而制得的工业用乙酸正丁酯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 英文名称: | n-Butyl acetate for industrial use |
| 替代情况: | 替代GB/T 3729-1991 |
| 中标分类: | 化工>>有机化工原料>>G17一般有机化工原料 |
| ICS分类: | 化工技术>>有机化学>>71.080.70脂类 |
| 采标情况: | MOD ASTM D 4615:2006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 发布日期: | 2007-10-17 |
| 实施日期: | 2008-02-01 |
| 首发日期: | 1983-06-15 |
| 提出单位: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
| 归口单位: | 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机分会(SAC/TC 63/SC 2) |
| 主管部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
| 起草单位: | 无锡百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起草人: | 郑铁江、薛建军 |
| 计划单号: | 20063958-T-606 |
| 页数: | 6页 |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8-02-01 |
| 标准前页: | 浏览标准前文 || 下载标准前页 |
本标准根据ASTM D4615:2006 重新起草。在附录A 中列出了本标准的章条编号与ASTM D4615:200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在采用ASTM D4615:2006标准时,本标准作了一些修改。本标准与ASTMD4615:2006的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外观的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的3.1和4.1);
---指标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本标准的3.2),这是根据我国对工业产品分等的惯例确定的;
---本标准的优等品指标与ASTM D4615:2006 的99.5U 等级相比,正丁醇的质量分数由≤0.5%修改为≤0.2%(本标准的3.2)。这是为了严格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未设置沸程项目,这是由于沸程与乙酸正丁酯的质量分数设项重复;
---气味项目的指标在ASTM D4615:2006的无残留气味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合特征气味,无异味(本标准的3.2)。
本标准代替GB/T3729-1991《工业乙酸丁酯》。
本标准与GB/T3729-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业用乙酸正丁酯》;
---增加了正丁醇含量和气味两个项目及其指标(见3.2);
---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的指标:乙酸正丁酯的质量分数分别由≥99.2%、≥98.0% 和≥96.0%修改为≥99.5%、≥99.2%和≥99.0%,水的质量分数分别由≤0.10%、≤0.20%和≤0.40%修改为≤0.05%、≤0.10%和≤0.10%,酸的质量分数分别由≤0.004%、≤0.005%和≤0.010%均修改为≤0.010%,蒸发残渣的质量分数分别由≤0.002%、≤0.005% 和≤0.010%均修改为≤0.005%(1991年版的3.2,本版的3.2);
---合格品色度指标由≤20号修改为≤10号,密度指标由(0.876~0.883)g/cm3 修改为(0.878~0.883)g/cm3(1991年版的3.2,本版的3.2);
---增加了外观、正丁醇含量和气味的试验方法(见4.1、4.3和4.9);
---乙酸正丁酯含量的测定方法增加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并确定为仲裁方法(见4.2);
---水分的测定增加卡尔·费休库仑法并确定为仲裁方法(见4.4);
---密度的测定方法由韦氏天平法修改为密度计法(1991年版的4.2,本版的4.7);
---增加了安全条款(见第7章)。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机分会(SAC/TC63/SC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无锡百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山东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铁江、薛建军、吕坚、张思武。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1991年第一次修订。
请到 http://www.bzbz.net/search/ 搜索下载标准下载库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