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21日,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市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制造业论坛年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大会围绕“自主创新”、“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海洋装备产业”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全国人大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上海市人大副主任郑惠强、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朱鸿杰等政府主管领导和海内外知名企业家40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创新驱动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必须要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强化和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如,我国许多机械基础件的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产业竞争力已居世界第一方阵的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所需的大型优质铸锻件的80%-90%、占核电设备投资额1/4的泵阀等主要依靠进口,高档数控系统的95%以上依靠进口。“三基”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国产装备质量、可靠性差和寿命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由基础配套产品可靠性和寿命所导致的。二是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个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必须重视市场培育,加强与用户行业的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一般具有极限化、精密化、定制化等特征,与用户的需求紧密关联,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和工艺也都集成和沉淀在装备当中。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必须加强与用户行业的结合,尤其是在装备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就要与终端用户开展全方位合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终端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央企业是我国产业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和产业发展的领跑者,高端装备制造业更应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力争在重大和新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一是加强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投资、激励、考核以及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着力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融资难和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等深层次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二是健全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对从事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对材料与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力争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指导中央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持续、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重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建立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对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服务能力。四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全国人大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在致辞中强调:我们之所以要表彰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敢于创新的氛围。如今,美国虽然经济持续下滑,但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198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尽管减少了800多万,但制造业增加值却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7180亿美元。美国拥有世界最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最先进的装备,是世界制造业最具竞争实力的国家,100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其根本在于美国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搭建了人才潜力自由发挥的平台,构建了最为成熟的创新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系。美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以及人才潜在能力的超自我发挥,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朱鸿杰在主题演讲中对自主创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安排,加强对创新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形成有利于制造业转向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二是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要自上而下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立身之本,改变现行的重短期收益和重量不重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大科研投入,扎扎实实搞研发。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建立有利于吸纳和培养技术人才的机制,通过薪酬待遇、精神奖励、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对于创新的热情。三是加大金融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力度不断扩大,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在创新方面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研发阶段,由于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很难吸引外部资金介入。为此,应建立以政府金融机构融资为主导,以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基金公司为补充的资金支持体系。同时,逐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和优化企业研发创新的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制造业在研发创新不同阶段的融资动机和需求特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突出金融支持重点,着力支持以高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同时加大力度扶持中国制造业在动力技术、节能技术、精密加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在材料工业、特种船舶、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发展。
中国南车集团总经理赵小刚在演讲中表示:南车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推动轨道交通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源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与实施。2000年以来,中国南车坚定“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念,科学制定“赶超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并以此引领公司改革发展方向。紧紧抓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条主线,分阶段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即:“整合归核”战略——通过整合重组将业务集中到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借力强核”战略——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力缩短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借资本市场之力实现管理提升和产业升级;“创新造核”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技术领先,凭借精益管理、集团品牌塑造形成差异化优势,培育核心能力;“拓展扩核”战略——利用轨道交通装备专有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延伸,培育未来“种子”业务。通过十多年的成功实践,中国南车全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为代表的产品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综合实力跨入了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前列。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董事长周纪昌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复杂,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造成全球经济形势疲软,国际经济异常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深层压力,低端产业链的生存空间急剧狭小。中国制造业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然而反复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从而带动整个经济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因此我相信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这将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产业链的绝佳机遇。
美铝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陈锦亚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汽车如果实现轻量化,对于安全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减轻重量10%,可以延长危险发生的时间。说到环保,用铝的产品替代钢铁,铝的产品可以90%以上回收,只是使用5%的能源和产生5%的气体。再往下走看到日常运用,我们面前放的都是塑料罐子,塑料罐子回收和铝回收,铝的功能完全不变,而且可以反复无限的被使用。再看到军事上的运用,美国对铝的军事功能越来越广泛,前不久美国推出一个新的战舰,它的最大材料就是用轻型材料替代重型材料。看到日常运用有很多,包括苹果和重要的电子产品,以及中国的联想都在尽可能的用一些轻型的材料,散热度快的材料来替代。这些从本质来说都需要创新,不仅仅是靠增加投资就可以得到结果。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在主持时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制造业企业最基本的发展要素,创新不仅是引进和吸收之后的集成创新,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原始创新和再创新。我们三家电信巨头,在全面垄断的保护下,为何还不敌苹果公司一家企业的利润?至少说明我们的电信企业创新不够,缺乏市场竞争的原动力。
台湾友嘉集团董事长朱志洋、济南二机床集团董事长张志国、大洋光电科技工程公司董事长于德海、中信重工集团副总经理王继生、中船725所副所长陈志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史玉升等嘉宾就“寻找自主创新的原动力”、“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等内容展开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