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号:GB/T 16649.4-2010,标准状态:现行。 GB/T16649的本部分规定了:
———在接口处交换的命令-响应对的内容;
———获取卡内数据元和数据对象的方法;
———用于描述卡的操作特性的历史字节的结构和内容;
———当处理命令时在接口处所看到的卡内应用和数据的结构;
———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方法;
———定义访问卡内文件和数据的权限的安全体系结构;
———卡内识别和选择应用的方法和机制;
———安全报文传输的方法;
———访问卡采用的算法的方法。本部分不描述这些算法。
本部分不涵盖卡内和/或外界的内部实现。
本部分独立于物理接口技术。它适用于通过触点、近耦合和射频等方式访问的卡。
英文名称: | Identification Cards—Integrated circuit cards—Part 4:Organization,security and commands for interchange |
中标分类: |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L64数据媒体 |
ICS分类: |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应用>>35.240.15识别卡和有关装置 |
采标情况: | ISO/IEC 7816-4:2005,IDT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10-12-01 |
实施日期: | 2011-04-01 |
提出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归口单位: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 |
主管部门: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 |
起草单位: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金倩、冯敬、耿力、袁理、王文峰、乔申杰 |
页数: | 92页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GB/T16649在总标题《识别卡 集成电路卡》下目前由下述14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带触点的卡 物理特性;
———第2部分:带触点的卡 触点的尺寸和位置;
———第3部分:带触点的卡 电信号和传输协议;
———第4部分:用于交换的结构、安全和命令;
———第5部分:应用标识符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注册规程;
———第6部分:行业间数据元;
———第7部分:用于结构化卡查询语言(SCQL)的行业间命令;
———第8部分: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间命令;
———第9部分:用于卡管理的命令;
———第10部分:带触点的卡 同步卡的电信号和复位应答;
———第11部分:通过生物识别方法的个人验证(制定中);
———第12部分:带触点的卡 USB电气接口和操作规程;
———第13部分:在多应用环境中用于应用管理的命令(制定中);
———第15部分:密码信息应用。
本部分为GB/T16649的第4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7816-4:2005《识别卡 集成电路卡 第4部分:用于交换的结构、安全和命令》(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b) 将“本文件”改为“本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倩、冯敬、耿力、袁理、王文峰、乔申杰。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64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649.3 识别卡 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第3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GB/T16649.3—2006,ISO/IEC7816-3:1997,IDT)
GB/T16649.6 识别卡 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 第6部分:行业间数据元(GB/T16649.6—2001,idtISO/IEC7816-6:1996)
GB/T16263.1—2006 信息技术 ASN.1编码规则 第1部分:基本编码规则(BER)、正则编码规则(CER)和非典型编码规则(DER)规范(ISO/IEC8825-1:2002,IDT)
请到 http://www.bzbz.net/search/ 搜索下载标准下载库的标准